本篇文章806字,读完约2分钟

公元前323年,在魏国犀首公孙衍的斡旋下,中山和魏、燕、赵、韩5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的称号,历史称为“五国相王”。 一直以来,齐、楚、秦等国的君主被称为“王”,“五国相王”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完全消失。 曾经以“天子建邦”标榜正统的中山国,看似到达了辉煌的顶峰,但实际上仿佛进入了雾中。 光荣的背后,潜伏着许多危机。

“中山称王背后的外交危机”

●与齐国的亲密交往

中山国和东方齐国是长久以来的盟友,从中山复兴一开始,中山桓公就积极与齐国交往,得到齐国的支持。 现在,在建设位于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国新都时,许多齐国工匠和物资的到来给了中山有力的帮助。

成公时期中山仍然与齐国结盟。 墓地出土的误银镎金铜祭尊与现存齐文化博物院镇馆的宝祭尊造型相差无几。 齐国遗迹中发掘的文化财产中,也有一些带有中山国风格的器物。 这证明了当时中山和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文化、经济交流甚至是相互通婚。

“中山称王背后的外交危机”

●不稳定的同盟

中山国引以为豪的“五国相王”,看起来中山和魏、燕、赵、韩结成了同盟,但这个盟约很不稳定。 中山春秋时期与晋为敌,从晋分化而来的魏、赵、韩国三家,是中山的老对手。 中山的位置阻碍了赵国三个主要政治中心邯郸、晋阳、代之间的互通,公时期“取水围”的事让赵国蒙羞。 与这些国家的同盟从一开始就蕴藏着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之后中山和齐共同伐燕,瓦解了这个不稳定的联盟。

“中山称王背后的外交危机”

在齐国,中山称王看起来长期追随自己的臣子抛弃了老东家的自立门户。 虽然通过说客的劝说让齐国打消了干扰的念头,但中山的这一举动却在齐国心中埋下了刺。 结果,赵国攻击中山时,齐国保持了袖手旁观的态度。

过去桓公、成公时期采取的是韬光养晦的国策,不轻易参与大国之间的征兵。 这是因为储备了中山的国力。 但是,这种中立的站位,到了成公后期最终也没有几次到来。 不稳定的同盟折磨着中山,在赵国众多的外交政策下,中山国完全孤立了。 在虎视眈眈的赵国面前,中山国还能一次又一次吗? (贾斯汀)

“中山称王背后的外交危机”


标题:“中山称王背后的外交危机”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ly/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