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0字,读完约3分钟
10月9日晚,上市公司拓星公布募股总额不超过8亿元的公开增发预案,忘记市场4年来“公开增发”的融资品种,重现市场。
公开增发也叫做新股增发。 上市公司向非特定对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再融资工具。 发行对象没有数量限制,用现金购买。 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配股、企业债务、可转换债务、优先股、abs (资产证券化)等一样是再融资工具。 但这几年,与其他再融资品种特别是定向增发相比,公开增发被上市公司选择性遗忘。
要追溯到a股上市公司上次公开增发,去年5月6日公开增发的沧州大化,也是当年唯一一次公开增发。 在之后的四年多里,公开增发几乎没有了。 wind信息数据显示,从年到年,上市公司累计公开增发12只,发行总股数超过17亿股。
与定向增发相比,红塔证券副总裁沈春晖认为,公开增发有两个特点,一是融资规模不受限制。 二是除了受到短线交易限制( 6个月)的股东外,其他认购者没有锁定期限限制。 劣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开增发使用市价发行,如果市场整体不乐观,发行风险很大。 公开增发要求发行价不低于发行期第一天20个交易日前的平均价格或1个交易日前的平均价格,属于市场价格发行。 在市场价格的发行机制下,投资者通常要求发行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打折。 否则,理论上投资者与其参与增发,不如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要成功公开增发并不容易。 二是发行条件高,限制多。 除了符合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外,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公开增发还要求最近三个财政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6%以上等条件,公开增发为包销,发行风险集中在主承销商,定向增发通常不需要承销,价格和费用比较低。 三、公开增发募集资金限制不少,资金必须用于具体项目,不能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由于发行条件高、考核难度大,且面临较大的“破发”风险,公开增发已成为市场上罕见的品种。
为什么最近公开增发要“重塑江湖”? 这与定向增发方法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无关。 年初,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私募股权实施细则》等规定,确定定价基准日仅为本次私募股权发行期的第一天。 这个定增新规的核心是限制定向增发的额度和频率,也就是说不得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和18个月的间隔期。 年5月底,《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若干规定》和相应配套文件,也就是《减持新规》出台,延长了投资者通过定向增发取得股份的锁定期。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增发融资的规模不受限制等特征开始凸显出来。
施罗德基金企业首席战略分解师马韬认为,近期一些上市公司重启公开增发的再融资方案,表现出a股向国际惯例转移的趋势。 比起定向增发,公开增发的价格更接近股市原有的价格,过程更透明,风险均衡,消除“一级半”市场的潜在制度套期保值空之间,隐含着融资者改善经营、加大市值的隐性承诺,国际市场 预计在a股国际化进程中,公开增发案例将继续增加。
(责任:关婧)
标题:“公开增发缘何“重出江湖””
地址:http://www.sx-longsheng.com/sjzjj/12731.html